任何一个系统建立,都离不开方法和工具两个方面的的完善。

一、方法理论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思想永远要跑在工具的前面,只有在脑海里先勾勒出了系统的框架和边界,才有必要去考虑具体应该怎么搭建。

下面是我对“如何搭建笔记系统”有关的思维方法的粗浅理解。

1.1. DIKW —— 理论和观点

DIKW是关于数据(Date)、信息(Information)、知识(Knowledge)、智慧(Wisdom)的模型。具体公式和推导,非科研爱好者的我认为,可以不用去深究。

这个理论对笔记系统最重要的的一个指导是——对数据加以区分,并解释了数据到智慧的过程。

理解这个过程,对我们建立笔记系统很重要。毕竟,大多数人都不是想成为“数据”的仓鼠,只囤积数据,而不考虑消化和吸收。

建立笔记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管理信息、增加知识、最终变成我们的人生智慧。

我们需要知道数据到智慧的大致过程:

数据(原始素材)——>信息(加工处理,有逻辑的数据)——>知识(提炼信息的联系)——>智慧(根据现有知识预测)

一定记住这个过程。

任何一个笔记系统建立的目的,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从数据到智慧的转变 。

1.2. OKR —— 目标和精力管理

OKR,即目标(Object)与关键结果(Key Result)法: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。

人是精力有限且懒惰的生物,如果不加以约束和限制,你的笔记系统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:

①几乎什么都没有

②几乎什么都有

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,笔记系统的建立,都是失败的。

不管是对个人,还是要建立的笔记系统,都要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,以及如何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结果和实施步骤。比如:

目标:素材管理、知识归档、重要信息备忘。

关键结果:

  1. 收集100个动漫电影小说的世界观设定。
  2. 每月对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复盘,归档到FAQ中。
  3. 完成对个人重要账号、用户、密码的统计。
  4. ……

一开始不要企图定义一个大而全的目标,可以从简单的步骤开始,逐月、逐季度、逐年完善起来 。

1.3. GTD —— 工作流程和方法

GTD——Get Things Done。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流程,里面的细节也挺多的,但只要记住5个关键词就好:收集、判断、整理、复查、执行。

因为这非常符合单条笔记的生命周期:

  1. 收集:获取原始数据材料;
  2. 判断:确定数据是否有信息;
  3. 整理: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;
  4. 复查:把信息和已知信息关联对比,形成知识;
  5. 执行:把知识运用到其他方法。

这是个完美的过程,但也比较繁琐。

很多时候,尽善尽美反而会成为我们执行的障碍。我觉得可以简化成三步:收集、整理和存档 。

但存档不意味着GameOver,运行良好的笔记系统,是建立在持续不断的输出上的 。

1.4. 标签 & 文件树 —— 检索和存储规范

当我们的笔记系统越来越大的时候,笔记的管理和信息的复用和串联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。

罗马不是一天建立成的,我们不能等问题出现以后去考虑问题如何解决,而是提前预判,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治理。

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要求,可以扩展的检索和存储规范。

①标签化

所谓标签化,就是给每个笔记都打上标签,而标签,可以理解成一个又一个关键词。为了以后便于检索和关联,最好多打一些,一个笔记的标签越多,以后越容易被检索和复用。

标签是一个单独的系统,可以是独立的“写作”、“绘画”、“编程”,也可以是嵌套分级的,“写作/写作方法”、“绘画/日系”、“编程/网络安全”。

不管你怎么分,尽可能保证相同的标签的语义是相同的。

②文件树

说白了,就是文件夹和笔记文件。笔记不管怎么存,本质都是一个又一个文件。

一个文件只能存在于一个文件夹中。

为了便于管理,文件夹的深度,要浅——文件夹的嵌套最好不要超过三层,如果超过了,就要考虑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。

分类要相互独立,不要又交叉。最简单的分类是——建立顶层的文件夹“工作”、“生活”、“兴趣”。下面再按照各自的实际需求,建立自己的子分类。

其次,不要有“未分类”、“其他”这些归属不明确的文件夹。相信我,你的惰性会让你把大多数的内容都方到这个文件夹里,而避免去过多的思考 。

1.5. 版本控制 —— 可溯源的历史

版本控制,就是能记录一个笔记的历史编辑结果。

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规范的名字——必须【笔记系统_2022.01.01V1.0】、【笔记系统_2022.03.28V2.0】、这样的名字规范,会更容易让我查看和整理能力。

这个看似用处不大,但其实很多时候可以救命,尤其是一些重大版本变更后,你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还不如前一版本的时候。

或者甲方虐你千百遍后,要求改回第一版——除了甲方外,你反复横跳的思维,也经常觉得还是第一版好。

二、工具软件

笔记软件的选择,只要记住一点: 工具必须是基于在方法而存在的,不要特别为了某个工具改变自己的系统方法。 本末倒置,很多"工具爱好者"常见的错误。

关于到底是“ALL in One”的笔记工具,还是用“各司其职”的软件配合使用?这个其实各自春秋,不用太纠结:

ALL in One:优点是所有场景在一个软件中完成,纵享丝滑;缺点一个软件很难完全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,总有些地方觉得差一些意思,其次这类软件上手一般需要学习和适应一下。

各司其职:优点是对不同的场景,总能选择最顺手的工具,体验极致的细节;缺点是数据分散,同步和查找会困难一些,而且,要折腾很多软件。

我就简单列举一些,在收藏、整理和存档过程中,常见的一些软件吧:

2.1. 信息收藏型

  • 灵感记录&碎片收藏 —— Cubox/Flomo
  • 传统的收藏工具 —— 备忘录/微信收藏/QQ收藏

2.2. 内容整理型

  • 大纲和思路整理 —— WorkFlowy/Xmind
  • 专注于文档编辑 —— Typora
  • 在线Office —— 腾讯文档/石墨文档
  • 传统编辑整理工具——WPS/Office

2.3. 笔记存档型

  • 文档管理软件 —— 思源笔记/Obsidian
  • ALL in One软件 —— Notion/Wolai/Flowus
  • 老牌笔记软件 —— 印象笔记
  • 社交优先型 —— 语雀
  • 传统的管理方案 —— 文件夹+网盘同步

具体细节,我就不在这里展开。

总而言之,构建笔记系统的关键在于,学习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、明确建立系统的目的、用顺手的工具、坚持不断的输入和改进、持续不断的输出和收集反馈 。

(首发于知乎)